欢迎来到證券網市場財經网首页

“农村土地综合改革”10个典型案例公布,这些地方入选!

来源:时间:2025-04-22 02:29:34

“農村土地綜合改革”10個典型案例公布,农村這些地方入選!土地_南方+_南方plus

由廣東省委改革辦組織遴選的《全省基層推進“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逐批公開發布,第三批發布的布地是“農村土地綜合改革”的10個典型案例,分別來自深圳寶安區、珠海鬥門區、土地佛山高明區、综合梅州蕉嶺縣、改革个典惠州惠東縣、型案选惠州龍門縣、布地中山黃圃鎮、农村陽江陽春市、土地湛江遂溪縣、综合清遠佛岡縣。各地聚焦“三塊地”改革、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關鍵任務,從農民住房需求保障、耕地集約流轉、產業用地供應、“反向飛地”打造等多個方麵進行改革創新,推動土地資源要素流動、空間布局優化,為農村發展提供空間要素保障。

“農村土地綜合改革”典型案例公布!一起為家鄉打call(可多選)寶安區打造“反向飛地”提升區域幫扶協作質效鬥門區探索多戶聯建保障農民住房需求高明區探索“耕地銀行”推動耕地集約流轉蕉嶺縣新鋪鎮探索“集成式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模式惠東縣積極破解“誰來種”“怎麽種”“種什麽”難題推動撂荒地變“希望田”龍門縣守正創新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有效路徑中山市黃圃鎮創新舉措破解低效工業用地改造“五大困局”陽春市落實點狀供地政策賦能鄉村產業振興遂溪縣“整換造”盤活農村土地資源佛岡縣水頭鎮四大舉措推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交

深化宅基地製度改革

探索多元住房保障機製

住房是農民當前主要的宅基地利用需求,但一些地區麵臨著無地可批的難題,新增住房剛需無法通過“宅基地無償分配”滿足,以宅基地製度改革為基礎探索多元化住房保障機製成為破題關鍵。

珠海鬥門區作為全國第二批農村宅基地製度改革試點地區,通過“多戶聯建”方式建設蓮洲鎮“福安·幸福裏”村民公寓,解決福安村因“無地可分”超40餘年未分配宅基地的問題。在全省率先探索集約用地、資格權跨村、分紅質押、積分管理等村民住房保障新機製,為優先保障最急迫、最困難的村民需求,對參與聯建的申請人以其住房需求量化評分為依據進行排序。為給資金短缺的部分農戶提供金融支持,聯合地方商業銀行創新推出了全國首個支持農民宅基地住房建設的貸款產品“美麗農居貸”。

珠海市鬥門區蓮洲鎮福安村舉行村民公寓建房協議簽訂儀式。

惠州龍門縣自成為國家農村宅基地製度改革試點縣以來,分批分步穩慎推進宅基地製度改革,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探索宅基地退出的統一再分配保障機製、地票製保留資格權、外出人員宅換新房、整合宅基地資源聯合建房、以土地置換落實宅基地資格權等做法,保障農民權益,實現戶有所居;探索四種宅基退出機製及宅基地流轉機製、有償使用製度,有效盤活宅基地資源。全縣宅基地退出5680宗,麵積395.66畝,流轉宅基地6127宗432.54畝,收取4953宗307畝宅基地的有償使用費156.35萬元,多措並舉有效化解6萬多宗曆史遺留問題。

破解“四化”問題

提升耕地利用效率

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質量,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現代化及實現鄉村全麵振興宏偉目標的戰略關鍵。為破解耕地利用的空間布局無序化、碎片化、低效化、生態功能退化等“四化”問題,各地進行了積極探索。

佛山高明區以明城鎮為試點,借鑒“耕地銀行”模式,創新探索“農戶(村集體)流轉-耕地銀行(公有企業平台)收儲建設-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現代農業產業項目)招商”的農村土地流轉新模式。截至目前,明城鎮通過“耕地銀行”模式累計集約土地1.4萬餘畝,建成高標準連片化稻田1.2萬餘畝,吸引銀鵬“萬畝稻田”等8個超億元的農業集約化生產項目進駐,稻田年產糧食超5000噸,推動土地發包價格提升33%,相關村集體收入增長近100%。

惠州惠東縣深入探索適合本地撂荒地整治的實踐路徑,2023年以來全縣完成撂荒耕地複耕複種6742.6畝。引導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撂荒地整治,破解“誰來種”問題——村企合作共建參與,村集體、村民、企業合作共建成立專門企業,進行撂荒耕地流轉或提供生產托管服務;引導鎮屬國企參與耕地集約流轉、耕作運營等工作;發動工會認耕認種撂荒地;發動社會力量開展消費幫扶與撂荒地農產品認購。為解決在撂荒鹽堿地“種什麽”“怎麽種”的問題,通過近3年的試種試驗,篩選出適合鹽堿地種植的“南桂占”等良種;通過優勢技術改良撂荒鹽堿地,破解地力貧瘠難題,目前已完成255畝撂荒鹽堿地複耕複種。

惠州市惠東縣高潭鎮鎮屬國企參與推動耕地連片整合。

湛江遂溪縣通過以小田變大田“整地”、以拆舊促騰退“換地”、以改造鹽堿地“造地”等模式,集成推進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整理。目前,全縣集中連片整治耕地近10000畝、拆舊複墾騰退建設用地近6000畝、鹽堿地變耕地3000畝。以“稻+農”等模式破解耕地非糧化、非農化及產業單一化問題,在石塘村打造“稻稻薯”示範基地,形成同一塊地“一年三熟、高產高效”的成熟模式。向低效鹽堿地要生產力,試種海水稻超240種,集成耐鹽堿水稻栽培技術及種植模式2套,開發耐鹽抗堿耐淹水稻品種,開發耐鹽堿水稻加工產品10餘種。

湛江市遂溪縣卜巢村海水稻種植試驗基地內,龍頭企業為農戶免費提供種子和全過程技術指導,並簽訂包收包銷協議。

強化土地供給保障

提升產業用地質效

土地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配置指標與落地效率直接影響產業項目的落地和發展,破除土地要素製約瓶頸、保障土地供應,是促進產業發展、釋放經濟增長潛力的重要舉措。

中山黃圃鎮聚焦以園區再造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主線,做好低效工業園改造,靈活運用掛賬收儲、村企合作、企業自改等模式,創造出“村企合作公開遴選主體”“不停產改造”“周轉金+”融資模式等多項“工改”經驗。近三年累計整備土地約2904畝,新引入或增資擴產億元項目41個,總投資144億元,達產後預計年產值160億元。所采用的“周轉金+”融資模式,成功以周轉金1.3億元+“工改”母基金5000萬元,撬動4億元銀行貸款,一舉解決了6億元的收儲資金難題。

陽江陽春市聚焦鄉村產業振興,全麵實行點狀供地,進一步強化用地保障力度,有效解決用地零散、指標緊湊、手續難辦、產業鏈短等難題。每年落實不少於10%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專項用於保障鄉村振興用地需求,並優先保障點狀供地項目建設用地需求。梳理形成點狀供地需求動態庫,推行帶方案供地模式,實現精準供地。綜合采取“建多少、轉多少、供多少”和“征轉分離”“隻轉不征”方式辦理用地報批手續,提升土地精細化利用程度。其中,“征轉分離”“隻轉不征”的創新做法保留了土地集體所有性質,避免農民被征地後“失地”的現實困境。

陽江陽春市鬆柏鎮橫崗村僅使用54.35畝的用地指標,滿足了2個項目的用地需求。

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優化鄉鎮國土空間布局

全域整治“一子落”,鄉村振興“滿盤活”。一直以來,廣東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作為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通過實施集成式改革,推進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

梅州蕉嶺縣新鋪鎮成為自然資源部2021年部署的鄉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以來,以調田、匯田、增田、聚田的“四田”模式,增耕地、促流轉,實現耕地由小農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通過整合零散土地集約流轉耕地7310畝,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5900畝。以建立騰挪存量地、盤活閑置地、集聚宅基地、入市集建地的“四地”模式,推動農村建設用地高效利用,成功謀劃打造“象嶺新村”與“同福新村”兩個示範性產業新村。

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象嶺新村建設前後對比圖。

清遠佛岡縣水頭鎮積極推動土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成功推動以土地整合流轉推動千畝光伏項目落地,每年營業收入達3292萬元;整合撂荒林地、園地800餘畝發展的魔芋特色農業產業園項目,不到兩年時間實現1.15億元產值;統籌優化資源配置和空間布局,整理出潛力存量建設用地約84.43公頃,用於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統籌3600萬元資金建成10.5公裏水頭綠道網,將斷橋、古樹、碧道、綠道融為一體連片打造綠美特色空間,實現林網、水網、路網融合;動員農戶將細碎化用地經營權流轉給集體,盤活撂荒地以及其他閑置農用地4760畝,推動產業落地。

突破區位掣肘

推動資源跨區域配置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孵化器、園中園等“反向飛地”超110個,通過反向飛地,欠發達地區主動在發達地區設立研發、孵化、人才等基地,通過借勢借地借人才,實現跨越式發展,融入發達地區的發展軌道。

深圳寶安區堅持把推動對口幫扶協作作為實施“百千萬工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與河源龍川、汕頭澄海、潮南三地攜手深化合作對接,高質量打造3個“反向飛地”,實現飛地經濟從單向輸出向雙向互動轉變。“反向飛地”建設圍繞雙方主導產業開展,探索“前店後廠”“總部+基地”“研發+生產”“創新+孵化”的產業合作模式,打造對口協作地區在寶安產業、企業、特色產品的展示中心及招商引資、對接項目的平台窗口,逐步成為對口協作地區企業走進大灣區、走向世界的“橋梁”。目前,3個“反向飛地”已經入駐企業24家。

 鏈接  >>>


南方農村報記者 鄧寶盈

通訊員 郭金有





編輯 謝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