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順演唱歌曲《愛在幸福城》。
生蠔、陈家层年雅韶瑪仔、顺扎实力豬腸碌、根基城南夜宵、阳江大澳漁村……原創音樂人陳家順的圈粉作品,可以說是三婆一部生動的陽江風物指南。紮根基層文化20餘年,陈家层年陳家順既是顺扎实力陽江人眼中熟悉的“三婆”,也是熱心於非遺傳承的“守藝人”。秉著對家鄉、對本土文化的熱愛之情,他創作出了60多首以陽江話演唱的歌曲。
“我的作品都是從生活中找素材。我是陽江人,很熱愛這個城市,也希望把我從生活得來的感受變成音樂,讓更多人看到陽江,了解陽江的文化。”談及自己的作品,陳家順這樣說道。
深入人心的陽江“三婆”
“全能”的基層文化工作者
在陽江村K決賽的舞台上,來自陽東區大八鎮的陳家順手搖一把蒲扇,身著花布衣,頭戴花頭巾,甫一亮相,便將全場目光牢牢吸引。伴隨著輕快旋律悠然響起,台下觀眾也不由自主地跟著哼唱起來:“鯉魚來鯉魚來,恭喜又發財,打開荷包袋,銀錢滾滾來……”充滿感染力、張弛有度的演繹使他斬獲2024廣東鄉村歌手大賽陽江村K桂冠,成功晉級全省半決賽。
陳家順在村K舞台上“複刻”的,正是他那經典的“三婆”造型。“三婆”是陳家順常用的扮相,在陽江鄉村,熱衷上網衝浪的村民們,大多都聽過三婆“吹水”。短視頻中,隻見“三婆”陳家順搖著葵扇,操著一口地道陽江話,吹拉彈唱樣樣精通,言語詼諧幽默且飽含智慧,每一次現身,都能逗得鄉裏鄉親們捧腹大笑。
一個男子漢,為何會塑造出“三婆”這樣一個形象呢?陳家順坦言,最初靈感源自他下鄉演出時所演繹的一個小品角色。未曾料到,“三婆”係列一經推出,因其極為接地氣且親切質樸的特質,一炮而紅。隨著時間推移,“三婆”形象愈發備受歡迎,逐漸演變成了陳家順獨一無二的個人標識。
“三婆”陳家順是深受陽江人喜愛的“本地網紅”。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曉陳家順是何許人也,但隻要我一換上那身行頭,他們便會立刻反應過來,‘哦,那是三婆!’” 談及“三婆”形象所凝聚起的濃厚鄉土認同感,陳家順的言語間滿溢著自豪之情。
陳家順紮根基層文化領域長達20餘年,在這期間,“三婆”這一身份為廣大群眾帶去了許多歡樂。2000年,陳家順從廣西退伍返鄉,回到陽東區工作後,便全身心投入到基層文藝傳播事業之中。他以“三婆”的獨特形象,表演小品、演唱自己用方言創作的音樂作品,足跡遍布陽江的各類舞台、鄉村、校園以及工廠車間。
陳家順自幼便對唱歌表演滿懷熱忱,從校園時光到軍旅生涯,他始終是文藝活動中的活躍分子,“但凡有文藝活動,其中必有我的身影”。盡管未曾接受過係統專業的培訓,但他對於藝術之美有著敏銳的感知力,在藝術表現方麵亦是遊刃有餘。投身基層文藝工作後,他的天賦更是得以全方位展現。他不僅擅長唱山歌、演小品、做主持,編寫劇本、擔當導演、策劃活動等工作同樣不在話下,堪稱一位“全能型”的基層文化工作者。
陳家順的足跡遍布陽江的各類舞台。
近年來,陳家順積極參與策劃“幸福陽東”係列文化品牌活動,涵蓋“周末大廣場”公益性群眾大舞台、“文藝大篷車” 惠民服務下基層、“百姓舞台” 文藝巡演、“藝術夢想啟航” 公益培訓、“醉美陽東・文化共享”會演、“文化走親”等諸多項目。此外,他還協助組織全區大型文藝活動約30場次,參與送戲下鄉活動近百場,為豐富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不遺餘力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用音樂編織鄉土情懷
做本土文化的堅守者
深紮基層的這些年,陳家順在帶給人們歡樂的同時,逐漸有了更清晰的創作方向。他巧妙地將諸多陽江的風土人情與人文傳說融入音符和劇本情節裏,使之化身為深受大眾喜愛的歌曲、舞台劇。
“陽江童謠多趣味,細時記憶又翻起,今日唱唱來回味,我來試試考考你……”在歌曲《陽江童謠》裏,借助 “三婆”與一群天真孩童充滿趣味的互動對話,諸如“打掌仔賣含蝦”“點包包”“月亮哥賣油油”“月亮裏頭一粒珠”等近十首本土童謠被巧妙串聯,編織成一曲動人心弦的“金曲串燒”。
童謠作為一種民間藝術瑰寶,大多依靠口口相傳得以延續,部分甚至僅留存下文本內容,其旋律早已在歲月長河中悄然遺失。伴隨一代又一代傳承者的逐漸老去,如何留存更多珍貴的童謠,成為陳家順長久思索的問題,《陽江童謠》便是基於這一思索的創作。
通過大量走訪、悉心搜集,陳家順對本土童謠展開深度挖掘。在記錄和整理之後,他將這些原本零散瑣碎的童謠片段凝聚成一首完整且富有韻味的作品,重新編曲,並邀請專業樂手進行伴奏。歌曲製作完成後,他還與十幾位孩童攜手進行現場演繹,借助網絡平台廣泛傳播現場視頻,為這些世代相傳的童謠注入生機。
一首《陽江童謠》,成功讓瀕臨失傳的陽江兒歌再度回歸大眾視野,也深深喚醒了陽江人內心深處沉睡的兒時記憶。“久違了的兒時童謠”“陽江人的經典”“挺懷舊的”…… 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網友們紛紛抒發內心感慨,一致認為這曲童謠唱出了那令人難以忘懷的 “童年味道”。
在錄製《陽江童謠》期間,發生了一個小插曲,讓陳家順更加堅定了借助音樂作品傳承與守護本土文化之美的決心。當時陳家順特意邀請了幾位來自少年宮且接受過專業唱歌訓練的孩子進行和聲,然而卻驚覺他們不會說陽江話,隻能用了大半天時間耐心教導他們陽江方言。“地方文化的傳承受到不小的衝擊,再過幾代人,地方語言還會有多少人講?”感慨之餘,他不失樂觀地表示:“希望以音樂這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更多孩子能學會方言,從而以本土文化為榮。”
在《陽江童謠》的結尾,陳家順這樣唱道:“世界輪流轉,百善孝為先,陽江在翻天,陽江在巨變,陽江在向前。”在瞬息萬變的時代,陳家順仍然希望用音樂,堅守一些“不變”的美好事物。
陳家順在村K舞台上演繹《陽江童謠》。
在陳家順看來,與本土童謠命運相似、即將漸漸淡出人們記憶的美好事物,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鹹水歌。陽江鹹水歌是陽江本土的一種原生態音樂文化,也被稱為“漁歌”,一度是疍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出於對非遺文化傳承的滿腔熱忱,陳家順通過深入走訪、廣泛搜集、精心整理與嚴謹考證,積累了陽江鹹水歌、陽江山歌、漁歌小調、疍家婚嫁歎調等豐富素材,並據此創作出陽江鹹水歌大型舞台劇本《千古大澳萬古情》與音樂情景劇《不老的漁歌》等作品。其中,陳家順為《千古大澳萬古情》寫下了十多首原創歌曲。
陳家順通過深入走訪、廣泛搜集、精心整理與嚴謹考證,積累了大量本土音樂素材。
此次登上村K舞台,陳家順表示,他的初衷非常簡單,就是要用自己的作品講好陽江故事。“這是一個彰顯鄉土特色的舞台,它的意義就在於,將像我這般對本土文化充滿情懷的人匯聚在一起。” 借助這些原創作品,他期望能讓更多人了解陽江的美景與風土人情,使陽江的文化魅力得以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傳播。
撰文:林伊晴
視頻剪輯:吳凱瀾
海報攝影:吳秒衡、謝進揚
海報設計:王舒嘯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