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證券網市場財經网首页

管理缺位、单据销毁,揭阳一老人组被村“两委”解散

来源:时间:2025-04-22 03:17:21

管理缺位、两委單據銷毀,管理揭陽一老人組被村“兩委”解散_南方+_南方plus

一紙通告,悄然打破了喬東村的揭阳某種平衡。對於地處揭陽市揭東區磐東街道的老人這個村莊而言,通告內容帶有“家醜”意味。组被

這份發布於4月15日的村解通告顯示:近年來喬東老人組一直處於無組織、無領導的两委狀態,造成對內管理混亂、管理資金不明,缺位對外未能代表喬東村的单据長者風範,經村“兩委”擴大會議討論決定解散,销毁並成立喬東公益理事會(以下簡稱“理事會”)。揭阳

被解散前,老人組正在籌辦一年當中村裏最隆重的民俗活動——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而到了一個多月後的端午節,村裏的龍舟狂歡節已由理事會接手。

在尊老風氣濃厚的潮汕鄉村,老人組分布頗為廣泛,喬東老人組已存在40年之久,如今卻遭到村“兩委”解散,實屬罕見。原老人組由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組成,而新成立的理事會,村幹部與村民小組長均參與其中,更接近基層自治組織。喬東老人組的解散,折射出一個以德治為核心的傳統民間組織在鄉村治理現代化進程中麵臨的挑戰。

 01 

組長空缺兩年,人選推舉惹嫌隙

安樂居曾是喬東老人組開展活動的場所,如今已大門緊閉,插銷上鎖。住在附近的林伯感歎道:“以前安樂居很熱鬧,村裏的老人都喜歡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將,想要找老人的話都得到這裏來,現在已經沒有人去了。”

自4月15日喬東老人組被解散後,曾經熱鬧的安樂居如今門可羅雀。

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潮汕當地有威望的老人組織成立了老人組、老人社等民間老年人協會,在鄉村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據喬東村的老人所述,該村老人組成立於上世紀80年代,距今已有40多年曆史,常年在安樂居開展活動,每年的媽祖誕、謝神儀式、祭祖、唱戲、修建祠堂等活動都由老人組組織和籌集善款。

據一名兼任理事會領導的村幹部介紹,老人組成員有三十多人,但主事的隻有三五人,包括組長、會計、出納等,其中組長最有話事權,往往由村內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組長的選舉沒有明確的章程,組長人選由老人組成員提名,再開會進行舉手投票,大部分成員通過即可。老人組出納林梓標告訴記者,組長的選舉結果會告知村“兩委”,也會有一名村幹部列席選舉會議,曆任組長均得到了老人組和村“兩委”的認同。一直以來,雙方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直至兩年前出現了裂痕。

當時,90多歲高齡的上任組長林俊河因病去世,此後組長一職一直處於“空缺”狀態。村“兩委”曾向老人組推薦了組長人選,但其未得到組內成員的認可,最終未實際上任。老人組內推舉的另一組長則未得到村“兩委”的認可,不過該名人選僅62歲,在老人組中較為年輕、資曆尚淺,真正掌事的是會計林列潮與出納林梓標。林列潮今年67歲,已在老人組工作了11年;林梓標77歲,擔任出納已有3年時間。實際上,老人組組長“空缺”的現狀也坐實了解散通告中稱其“無領導”的說法。

裂痕在今年的媽祖誕到來前徹底撕開,直接導致了老人組的解散。清明節(4月4日)當天,老人組張貼了10張關於媽祖誕做戲的廣告,一夜之間被全部撕掉。林梓標請村“兩委”處理此事時,卻遭到了拒絕,他認為老人組與村“兩委”並無矛盾。村支書卻表示雙方在籌辦媽祖誕過程中因安保、場地等事宜產生了衝突。至於有何矛盾,他稱“家醜不可外揚”。

 02 

單據定期銷毀,十餘年賬目無憑

11天後,4月15日,村“兩委”以整頓喬東老人組為主題召開擴大會議,參會人員包括磐東街道辦事處駐村領導、村“兩委”成員、族長、房長、村民小組長和部分德高望重的長輩代表,會議作出解散老人組的決定。當時,正在工廠做工的林列潮突然接到電話,被要求立刻趕回安樂居搬東西。

4月15日,喬東村“兩委”發布《告喬東村民書》,宣告解散原老人組。

會議同步成立了理事會,接管原老人組職能。理事會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催促老人組限期移交剩餘資金和全部賬冊,並請專業審計機構對近幾年的財務情況進行審核。

5月8日,理事會在喬東村的各個路口醒目位置張貼了公告,上麵寫著老人組會計林列潮、出納林梓標僅移交了部分單據,拒交原結存資金10.0586萬元,以及要求索賠精神損失費、工資、管理費等合計16.3萬元。

理事會將老人組移交的部分單據進行公示,將此公告貼在了村中各個重要路口。

出乎意料的是,老人組往年收支單據已被銷毀,僅保留了2024年第一季度的收支單據。林梓標向南方農村報記者出示了僅存的1張手寫的收支記錄,上麵詳細列出了一季度購買拜祖香紙、蘋果、齋菜、香煙等23條開銷記錄,共計消費1.1417萬元,結餘資金10.0586萬元。

為什麽賬上會有結餘?林梓標解釋說,每年像媽祖誕這樣的大型活動基本能籌集六七萬元,結餘1萬多元,而像謝神儀式這種中等規模的活動則能籌集2萬多元,結餘六七千元,再如修祠堂的工程則能籌集40多萬元。

老人組往年收支單據已銷毀,僅保留了2024年第一季度手寫的單據。

“從我做會計開始,一直都是按季度撕毀單據。以前聽俊河組長說過,曾經把單據給老人看,但老人總是來提出疑問,後來就按季度撕毀了。由於捐款都是現金,所以沒有轉賬記錄、銀行流水。”林列潮強調,雖然他隻有高中學曆,平時一直在工廠做工,但是他懂得“賬賬相符”“賬實相符”的財務管理基本原則,“我做的賬都是一清二楚的,剩下多少就是多少。”由於缺少單據,老人組往年的財務情況也無從查起。

對於索賠的要求,林梓標稱其管理安樂居三年,負責每天開門關門、打掃衛生、通知開會等事宜,應獲1.8萬元管理費,其間曾與村民產生衝突受到驚嚇,應另獲10萬元精神損失費。而林列潮聲稱,林俊河11年前多番邀請他擔任會計,當時口頭允諾每年支付4000元的工資,但至今仍未兌現。

“老人組屬於民間組織,平常是做公益的,怎麽會有工資拿?”兼任理事會領導的村幹部對於賠償一事表示十分不滿,“目前溝通作用不大,雙方還沒達成一致。”

在暨南大學僑鄉治理與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教授劉義強看來,老人組在推動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延續發展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從喬東老人組被解散的這個案例來看,村“兩委”和老人組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機製,導致雙方產生了對立的情緒。村“兩委”作為鄉村基層治理的主體組織,應對民間自治組織多加引導,在其功能發揮受阻時予以必要的援助和幹預。在缺乏深入溝通的情況下,簡單粗暴的取締之舉容易激發對立情緒,對老人組過去的曆史貢獻也缺乏必要的總結和認可。

 03 

公信力受質疑,老人組如何變革?

對於老人組的解散,喬東村的村民們反應平平。南方農村報記者隨機采訪了十餘名村民,他們大多對老人組的解散表示“不了解”“不關心”。當被問及對老人組的看法時,村民給出最多的回答是“不清楚,有事去問村委會”,也有知情的村民說:“老人組的工作做得馬馬虎虎。”

磐東街道辦副主任、街道駐村幹部林曉明指出,曾有多名村民向他反映對老人組開展的公益和民俗活動不滿,喬東老人組被解散是比較特殊的個例,其他村也有老人組存在一些問題的情況,但一般通過正常換屆就可以解決。

喬東老人組被解散的消息在網上發布後,很快引發熱議,不少網友對老人組的管理提出質疑,有評論指出“賬簿不敢見人”“勾心鬥角嚴重”。

喬東老人組的解散在當地自媒體平台引發熱議,不少網友對老人組的管理提出質疑。

老人組作為潮汕地區的傳統民間組織,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為什麽近年來公信力和口碑發生了變化?劉義強認為,老人組運作的方式還停留在比較傳統的階段,依靠的主要是成員的民間權威和熟人社區的口碑和信任,但在村莊社會現代化的背景下,組織管理規範化也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老人組所暴露出的在資金使用、組織管理、人員素質等方麵的問題,其實是需要予以糾偏和校正的,否則在基層治理中容易引發新的矛盾,更不利於民俗活動的組織和鄉村文化的延續發展。

“老人組不能停留在過去,要適應基層治理現代化發展要求,作出新的變化。”劉義強建議,老人組這類民間組織,要加強規範檔案流程和資金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製度和監督機製,而在處理與老人組矛盾過程中,基層組織要充分發揮民主協商議事的功能,通過溝通和引導,動員村民群眾參與,對分歧、衝突進行有效化解,盡可能維係鄉村民間文化和社會組織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04 

新成立理事會,村民小組長居多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喬東村舉辦了龍舟狂歡節,由理事會牽頭組織捐款活動。捐款公告發布一周左右,就有30多名村民捐款,金額從幾百到上萬元不等,最高捐了2萬元。此外,理事會還協助村“兩委”開展喬東文化廣場捐款活動,目前已籌集近200萬元。

理事會發起喬東龍舟狂歡節捐款活動。

喬東文化廣場選址處的公告欄上貼滿捐款名單,目前已籌集近200萬元。

這些捐款活動的順利開展,提升了理事會的信心。“和原老人組的交接還沒完成,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發起這麽多活動,已經十分順利了。”一名兼任理事會領導的村幹部深感欣慰。

根據成員名單,理事會領導機構由17名人員構成,包括3名村委派理事領導,以及族長、房長和9個村民小組長等。對比原老人組,理事會與村委會、村民小組的關係更為緊密,村幹部與村民小組長均參與其中。那麽,理事會能否代替老人組,繼續發揮好團結鄉裏、凝結宗親的功能呢?

對此,劉義強表示,新的理事會能夠順利運轉值得讚賞,也需要認真總結過去老人組發展的經驗教訓。理事會作為一種民間組織,未來的長遠發展需要在村“兩委”引導下,建立有效的章程和製度,提升群眾參與能力和組織內生能力,紮根鄉村居民文化需求的深厚土壤而發展。理事會應吸納村內德高望重的村民群體參與,人員構成不要和村委會、村小組成員過於重複,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在加強德治方麵的獨有優勢,與村民自治組織形成相互補充的局麵。

近年來,在潮汕地區也湧現出鄉村自治和德治相融合的典型案例。如2023年國慶期間,揭陽市榕城區仙橋街道四個百年“世仇村”打破互不通婚陳規,實現破冰和解,既得益於當地各級黨組織的指導推動,也離不開村內老人代表的帶頭表率。老人代表主動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在睦鄰友好這件事上走在前麵,配合村幹部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實現了德治和自治的良性互動。可見在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德治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如何更好地發揮其功能作用,是一項值得長期探索的課題。


【記者】謝曉莉

【來源】南方農村報

編輯 肖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