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無垠的清遠大地上,一場有關人才與產業的数字深刻變革正悄然興起。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助力深度施行,清遠市農業農村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清远遵循政策指引,大百將人才作為核心驅動力,亿农业产业持續創新農業人才培育模式,清农网院並與天天學農攜手打造了免費學習平台—清遠農業培訓網院(簡稱“清農網院”),数字探尋出一條數字化人才培訓的助力嶄新路徑,為五大百億農業產業的發展注入了磅礴動能。
精準對接,構築新農人成長搖籃
“清農網院”之所以能夠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得益於其緊密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精準對接清遠市五大百億農業產業的發展需求,構建起一套涵蓋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的全方位培訓體係。
借助雲端課堂、現場實訓、專家遠程指導等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聚焦清遠雞、英德紅茶、清遠絲苗米、西牛麻竹筍、連州菜心——“五大百億農業產業”,誠邀了當地以及周邊區域具備豐富實戰經驗的種植養殖專家,以及科研院所、知名專家講師,為網院提供了專業的指導和授課支持。
與此同時,網院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結合實地、實操講解和慕課示範教學,製作出了讓不同層次種植養殖戶都能“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課程內容,以實戰為導向,將線上線下有機結合,培育了大批既精通技術又善於經營的農業技能人才。自創立以來,“清農網院”的影響力不斷拓展,注冊學員超 4 萬人,訪問量突破百萬,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契合清遠本地特色的培訓路徑。
數字橋梁,精準契合“新農人”需求
“清農網院”的成功,離不開其強大的數字化平台。憑借“培訓內容個性化、教學課程視頻化、技術講解點位化、學習時間碎片化”等顯著優勢,深受廣大農業從業人員的青睞。“清農網院”通過線上學習、實戰訓練等模式,不但打破了地域的限製,讓優質教育資源得以廣泛傳播,更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契合農民的學習需求,實現個性化推送,真正達成了“因材施教”。考試模塊的引入,更是以考促學,極大地激發了學員的學習積極性。
除了種養殖與藥肥植保實用技術外,“清農網院”還提供了農產品營銷、品牌塑造、農產品電商等經營管理技術培訓。通過係統的學習,更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紛紛湧現,利用所學知識,積極開發特色農產品,通過電商平台拓寬銷售途徑,不但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更為當地農業經濟開辟了新的增長極。
如清遠佛岡縣優秀農村實用人才、清遠市津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朱國強,他積極參加“清農網院”線上線下學習,除了種植相關技術,還學習了農產品營銷和企業經營管理等課程,他說:“經過網院的學習,大大地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2023年自家果園的沃柑除了成本還掙了50多萬元,感謝網院給予我們的幫助,讓我們更有信心在農業裏發展,也看到未來更好的市場需求。”除了自己種植120畝無籽沃柑和100畝金秋砂糖橘外,朱國強還成立民泉種植合作社,帶動周邊村民一起擴大種植麵積,提升種植技術和機械化,帶領周邊農民一起增收致富。
科技興農,提質增收成效斐然
在科技賦能農業的洪流中,“清農網院”充當著橋梁的角色,將最新的農業科技知識與實用技能傳遞至田間地頭。
“網院真的是幫大忙了,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種好地,哪裏不懂隨時上網學習,老師講得又仔細又好懂。”50多歲的返鄉創業人員楊誌河正是清農網院眾多受益者之一。從門外漢到絲苗米種植能手,他通過網院提供的個性化的在線課程,加深了對絲苗米栽培的了解,提升種植管理水平。如今,他在清遠創辦飛河農業科技發展(清遠)有限公司,500多畝的稻田綠波蕩漾,豐收是對“新農人”最好的回饋。
年輕的農業技術員鄺作祥,身為英德市農業技術人員,頻繁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在田間地頭進行農業技術指導工作,通過網院平台的學習,成為當地農民信賴的農業技術顧問,帶動周邊農民一起提產增收。2023 年以來,運用所學知識開展或參與培訓超過 250 人次,下鄉技術指導 54 次,直接受眾超 100 人次。
鄺作祥稱:“通過清遠農業培訓網院的學習,不但夯實了原有的知識儲備,還拓展了我的農業技術知識麵,對麻竹筍、絲苗米、英德紅茶、連州菜心的栽培、病蟲害防控有了全新的認識,這讓我更有底氣、更有信心開展技術培訓、指導工作,將更多良種良法良技傳授給奮戰在一線的農戶們,為他們在農業生產中遭遇的疑難雜症提供技術支撐。”
類似的成功事例數不勝數,他們將所學運用於實踐,不僅提升了個人技能,更為當地農業產業的發展貢獻了力量,這也有力地證明了“清農網院”在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方麵的顯著成效。
鄉村振興,關鍵在於人。“清農網院”的實踐表明,數字化人才培訓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人才振興的有效方式,更是推動清遠乃至更廣泛區域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不竭“源泉”。
展望未來,“清農網院”將繼續秉持創新精神,立足高質量發展要求和清遠“五大百億農業產業”規劃,為清遠市逐步培育更多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實戰型農業技能人才,攜手廣大農民共同描繪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美好畫卷,助力鄉村振興。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