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06年開始接觸農業機械化行業,至今已有18年!水稻手冠”近日,机插军江机手机结廣東省第一屆農事運動會之機插秧技能大賽在茂名高州圓滿落幕,秧能余卓缘载大賽冠軍餘卓宏在采訪過程中,门新仍流露出他初入行業的农宏农那份激情。
唯有熱愛,热爱依旧是堅持的原因,深耕的動力。“試想,在這樣的高溫天進行戶外作業,我們的座位下方是高達90多度的發動機,頭頂烈日、揮汗如雨,如果不是真心喜歡這份工作,根本無法堅持這麽久。”餘卓宏說道。
簡短采訪後,餘卓宏轉身投入到繁忙的田間勞作之中。七月中旬起,南方水稻產區進入早稻搶收、晚稻搶播“雙搶”關鍵期。打田備耕、機械插秧、無人機施肥與噴藥、收割並開展新一輪的播種……對種糧人來說,每個時節都有忙不完的農活。
機插秧比賽現場。
從父輩手中接棒
與農機結緣18年
餘卓宏今年39歲,出生於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西寧村。大專畢業後的他,在工廠務工了幾年後返鄉,因心疼常年辛苦勞作的父親,最終決心接過父輩手中的接力棒,正式成為一名農機手。2012年起至今,餘卓宏的農機服務足跡遍及廣東全省各地,乃至湖南、安徽、江蘇和黑龍江等省份,每年提供的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麵積達到3000多畝。
“農業是一項充滿挑戰性的工作,而農機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耕作效率。”回顧近二十年,餘卓宏見證了農機技術的不斷進步。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依靠牛耕田。我記得祖父那一代開始使用手扶拖拉機,到了父親那一代,他們已經從事農業服務了。”餘卓宏指出,“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僅憑一台插秧機,一個人一天就能完成80畝地的插秧任務,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盡管進入農機行業的門檻不高,但要想從“會做”到“做得好”,不僅需要紮實的技術功底,還需要不斷思考和實踐。“掌握基本的農機操控技巧並不難,但麵對不同的土地狀況、土壤特性以及天氣變化,每一次作業都是全新的挑戰。”餘卓宏表示。
令餘卓宏印象深刻的,是幾年前一次在黑龍江進行晚稻收獲作業的經曆。
北方地區因氣候原因,通常一年隻種一造水稻,即約在六月份播種,到十月前後開始為期一個月的收獲期。“記得那次剛好碰上國慶節,十月就開始下雪結冰,作業過程中遇到土壤濕滑冷硬,燃油柴油遇零度結冰等狀況,這給農機作業帶來了不少挑戰。”餘卓宏認為,成功沒有捷徑可走,隻有通過一次次不斷的實踐才能逐步克服這些難題。
對農機保持熱愛
勇闖競賽自我挑戰
當得知廣東省第一屆農事運動會之機插秧技能大賽即將舉行時,餘卓宏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憑借日積月累的技能與豐富的實踐經驗,他早已做好了充足準備。比賽前一天,簡單收拾行囊後,他驅車從江門趕往高州,滿懷期待與各地的行業高手進行同場競技。
機插秧大賽現場。
比賽當天,規範安全操作、作業效率以及作業質量成為了機插秧大賽的重點考核內容。裁判們使用各種工具測量秧苗的直線度、整齊度及準確度等關鍵指標,並檢查秧苗是否直立、是否存在漂秧或漏插的情況。
據統計,2023年廣東省的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80%,其中機種率達到近40%。在“雙搶”的關鍵時刻,確保水稻插秧的速度與效率的同時,減少損失顯得尤為重要。相比傳統的人工插秧方式,機械化插秧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使秧苗分布更加均勻,從而降低成本。
比賽中,餘卓宏憑借著出色表現榮獲冠軍。
最終,餘卓宏憑借著出色表現榮獲冠軍,並被授予“2024年廣東省水稻機插秧能手”稱號。根據大賽規則,他還入選了“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優秀人才培育計劃”。
對於各類競賽,餘卓宏總是樂於參與,他認為每一次競賽都是自我檢驗和不斷提升的寶貴機會。事實上,在過去的兩年裏,他已經連續兩次在廣東“省市聯動”(江門市)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並贏得了豐厚的獎金。
手捧著本次大賽的冠軍獎牌,餘卓宏十分激動:“多年的辛勤耕耘得到了認可,接下來我將繼續深化學習農業機械技能,為廣東新質農業生產力貢獻力量,帶領更多農戶種出高質量的‘新會糧’。”
更多資訊掃碼進入粵農事↓↓↓
采寫:南方農村報、南方+記者 黎祖瑜
攝影:南方農村報、南方+記者 吳秒衡 譚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