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科技刷新世界、鋼筋水泥遍布城市之時,藏非在廣東的遗建艺鄉村田園之間、依山傍水之處,筑技仍有不少地方保留著座座古樸村落,盘点或保留完善,广东工匠或修舊如舊。乡村在這些鄉村建築裏,藏非更是遗建艺蘊藏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鄉村建築技藝承載著嶺南人民的筑技智慧與創造力,是盘点廣東鄉村工匠們世代傳承的瑰寶。隨著2024年廣東省鄉村工匠大賽——民間建築類暨民間美術類競賽臨近,广东工匠廣東的乡村鄉村工匠們正摩拳擦掌,準備在這場技藝盛宴中一展身手。
在比賽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我們不妨先來盤點一下,在廣東鄉村裏蘊含著哪些寶藏級別的非遺項目。
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技藝,起源於唐宋,盛傳於明清,至民國時期達到鼎盛,傳承至今已有千餘年曆史。
普寧城隍廟
潮汕曆代建築工匠在長期的營造中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工藝經驗,潮汕古建築以石木柱梁結構為主,精美石雕、金漆木雕、嵌瓷三大民間技藝特色顯著,形態端嚴、深厚穩固、裝飾華麗的風格,在我國民族建築中獨具一格,具有極高的曆史、科學、藝術價值。
潮汕傳統民居特色鮮明,傳統布局由小至大可分為下山虎式、四點金式、駟馬拖車式;潮汕獨具特色的建築營造工藝包括:建築多以石木結構為主,石樁、石梁、杉木上梁架的屋架構成;大量應用嵌瓷工藝的房屋中脊和垂梁;建築裝飾中的金漆木雕和彩繪;講究五行的潮汕厝頭等等。
典型的“下山虎”潮汕厝格局(攝影:袁笙)
潮汕地區傳統小型民居和大型廟堂隨處可見獨具潮汕風情的壁畫。這些特別的壁畫采用當地的海產資源貝殼煆燒成貝灰,攪拌為泥作為牆麵,在未凝固之前由畫師以墨彩創作。
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所涵蓋的彩繪、泥塑、木雕、石雕、磚雕、壁畫、油漆、嵌瓷,灰塑等多種傳統工藝中,一部分工藝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個營造技法已是中國傳統建築的活化石。
修複後的新加坡粵海清廟
灰塑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灰塑俗稱“灰批”,是流行於廣東的一種傳統雕塑藝術,主要分布於廣州市區和增城、從化一帶。
據記載,灰塑在唐代已經出現。宋代灰塑得到普遍應用,南宋慶元三年(1197)始建的增城證果寺中即有灰塑“龍船脊”。明清時期,祠堂、寺觀和豪門大宅建築盛行用灰塑做裝飾。
灰塑有一整套獨特的工藝技法,它以石灰為主要材料,具有耐酸、耐堿、耐溫的優點,非常適合廣州一帶的濕熱氣候條件。
此外,灰塑不需燒製,可現場施工,具有因地製宜、因材施藝的靈活性和便利性。
廣州灰塑主要用於門額窗框、山牆頂端、屋簷瓦脊和亭台牌坊的裝飾。它題材豐富,造型生動,色彩豔麗,呈現出鮮明的嶺南地域特色。
匠人操作時會根據地理狀況和實際需要在塑造的景物或圖案間巧妙留出裝飾性的通風孔,以減輕台風對脊飾的衝擊。
目前,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傳統建築行業趨於式微,受其影響,灰塑的發展狀況也很不理想,急需有關方麵盡快投入力量展開搶救保護工作。
潮州木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潮州木雕源遠流長,建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的潮州開元寺,其中就有唐代的木雕作品。廣東的木雕技藝主要集中於潮州、汕頭、揭陽一帶,曆史上統名之為“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技藝精湛,與黃楊木雕、東陽木雕、福建木雕並稱為我國四大木雕。因題材廣泛、構圖飽滿、雕刻精細、多層鏤空、金碧輝煌等特點而稱譽海內外。
揭陽木雕通常以建築物、家具及供神用器的裝飾物或構件形式存在,製作時先在樟木或杉木上鑿粗坯,然後精雕細刻,再進行磨光,層層髹漆,最後貼以金箔,可達到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
汕頭木雕曆史悠久,始於唐代,盛於明清。它應用廣泛,題材豐富,民間傳說、古今人物、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江海水族、戲劇故事等都是其常見的表現題材。汕頭木雕名師眾多,作品在全國評比中屢獲獎項。
目前,潮州木雕發展受阻,由於從業收入低微,故年輕人多不願學習,健在的工藝師都在50歲以上,已出現後繼無人的狀況,若不從速搶救,前景堪憂。
鑲嵌(潮州嵌瓷)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嵌瓷又名“聚饒”、“粘饒”、“扣饒”,是流行於廣東省潮汕地區的一種民間建築裝飾藝術。它以繪畫、雕塑為基礎,用專門燒製的彩釉瓷片粘嵌出人物、花卉和飛禽走獸等藝術造型,對廟宇和建築物的屋頂、牆壁等部分進行裝飾。
潮汕嵌瓷的工藝技術別具一格,多采用半浮雕或圓雕樣式,形象生動,色彩斑斕,質地堅實穩定,能經日曬雨淋而不褪色。
在潮汕地區,瓷器作坊往往和嵌瓷工匠密切配合以燒製各種色彩的低溫瓷器。這些瓷器複由工匠精心剪取,形成鑲嵌所需的瓷片,再以粘合劑將瓷片拚製成局部構件,最後將構件組合出各種表現民俗、民間故事或祥瑞喜慶主題的圖案或塑像。
大寮嵌瓷和普寧嵌瓷是潮汕嵌瓷的突出代表,大寮嵌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它以潮汕風格為主,兼有閩南特色;普寧嵌瓷的曆史則更為久遠,可追溯到明代萬曆年間。
嵌瓷的題材有花卉植物、飛禽走獸或曆史人物、戲曲故事等。反映了當地民眾頌揚正氣,趨利避害,祈求福祉,寄寓人們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美好願望。
如今,由於市場經濟和城市化進程的衝擊以及人們居住環境和風俗習慣的改變,傳統的嵌瓷工藝正麵臨著隊伍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局麵,亟待搶救。
石雕(雷州石狗)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石雕亦稱“石刻”,是以石材為原料的一種傳統手工雕刻技藝。按照用途,石雕製品主要可分為三類:一是建築構件和裝飾品,如台基、牌坊、石獅等;二是神佛像,如山西雲岡石窟、河南龍門石窟的造像等;三是既可欣賞又具實用性的生活用品,如案頭擺件、硯台等。
雷州石狗是流行於雷州半島的一種民間雕刻藝術。雷州古屬駱越之地,駱越族的“盤瓠蠻”部落曾聚居於此,他們自稱為狗的後人,素有崇狗拜狗的習俗。以玄武岩雕刻的石狗即是這種民間信俗的具體化和物質化表現形式,它被當地民眾尊為“守護神”、“吉祥物”。
在日常生活中,雷州人每每遵照傳統習俗,在門口、村口、路口、水口、廟前、墓前立以石狗,逢年過節或遇紅白喜事時供奉敬事。這種石狗寄托著人們祈福迎祥的美好意願,甚至還有“契石狗為父”的神聖意義。
以雷州石狗雕刻及相關習俗構成的“石狗文化”是漢、越文化融合的產物,以雷州市為中心在環北部灣地區形成了一個“石狗文化圈”。雷州石狗雕刻包含著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雷州曆史和民俗的濃縮,具有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曆史學等多方麵的研究價值。
雷狗千像千麵,也被稱為“雷州兵馬俑”。
盆景技藝(英石假山盆景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盆景技藝是一種傳統的人工置景手段,它將植物、奇石等種植和布置於盆內,經過藝術加工使之成為濃縮自然美景的一種陳設品。中國盆景製作技藝集中在江蘇的蘇州、揚州和安徽、廣東等地,盆景製作技藝綜合了園藝、奇石和美石鑒賞、雕塑造型等眾多工藝技巧,成為一種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的藝術創作。
英石假山盆景技藝通常分為假山盆景技藝和庭院假山盆景技藝兩類。(攝影:李莉莉)
英石假山盆景技藝流傳於廣東省英德市,是當地著名的傳統手工技藝。英石因產於英山而得名,它由無數鬆散的板塊構成,在暴冷暴熱氣候和風雨風化腐蝕的作用下,形成了“瘦、皺、漏、透”等特點。
宋代宮廷禦苑已選用英石點景,嶺南曆史名園如佛山梁園、番禺餘蔭園等處也都有英石製作的假山和盆景。發展到後來,全國不少地區均出現了以英石作材料的園林景點。18世紀以後,隨著國門的打開,歐洲的宮廷和園林建築也開始選用英石疊山、拱門或築亭基、飾噴泉。
英石假山盆景技藝以自然奇石為基礎,發揮能工巧匠的智慧,借英石“瘦、皺、漏、透”的獨特形狀表現佛、道兩教“空”、“靈”的思想觀念。英石假山盆景中的山水式、旱山式、山附樹式造型充滿藝術情趣,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截至2024年10月25日,2024年廣東省鄉村工匠大賽——民間建築類暨民間美術類競賽吸引了全省大批鄉村工匠團隊報名,其中不乏包含多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作品,充分展現了廣東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據了解,近五年來在廣東省鄉村建設中完成的生產、生活和生態設施中,湧現了大量具有鄉村地方特色的優秀作品。本次參賽的獲獎團隊和個人名單,將匯集成《2024年廣東省鄉村工匠大賽——民間建築類暨民間美術類作品競賽優秀鄉村工匠名錄》印發給各市縣農業農村局,予以宣傳推介。
掃碼了解更多報名信息
相關鏈接:
撰文:黃旭君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