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有機循環農業與市場要求
有機循環農業生產有嚴格的因地有机規範要求,就種植業而言,制宜可以歸納為6個要點:
一是推动產前籌備。重點是循环選擇潔淨產地,把握轉換期限。农业要在遠離城區、发展工礦產區、干思交通幹線的因地有机潔淨區域設立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基地周邊無工業汙染源、生活垃圾場等。制宜產地的推动土壤質量、環境條件、循环灌溉用水、农业環境空氣應分別符合GB 15618標準的发展環境指標、GB 5084的干思農田水質指標、GR 3095中二級標準、因地有机GR 9137質量指標規定。把握好生產轉換期限。對一年生植物、草場和多年生有機飼料作物、飼料作物以外的其他多年生植物的生產轉換期分別為24個月、24個月、36個月。而選擇新開墾、撂荒地作為有機農業生產基地,要選擇36個月以上未使用禁用物質(GB/T 19630.1-2011)的地塊,則需要至少12個月以上的轉換期。處於有機農業生產轉換期的地塊,如果使用了禁止使用的物質,必須重新實施轉換期管理。
二是物質投入。按照有機農業生產要求設立隔離緩存地帶,即為了避免相近的常規生產區產生飄逸汙染的風險,要在有機農業和常規農業生產區域之間,有效設置緩衝區帶或者物理隔離屏障,防止有機農業生產地塊受到汙染。嚴格選擇生產資料。有機種植業生產,選擇高優品種和植物繁殖種質是重要環節。應選擇適於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種植的高產、優質、抗病蟲的優良種苗;應采取有機生產方式培育作物的種苗,不使用任何禁用物質和方法處理過的種子和植物種苗。
三是生產管理。就作物栽培而言,要注重優化間、套作等方式增加生物多樣性,合理種植與利用綠肥來提高土壤肥力;種植一年生植物、一年兩季水稻地塊應當分別采取三種、兩種以上作物輪作方式;冬季休耕區通常可不進行輪作;因地製宜製定滴灌、噴灌、滲灌等合理的灌溉方式;利用農牧廢棄物循環利用,增強土壤肥力與養分供應水平,促進作物健康生長,進而有利於提升有機作物生長過程的抗病能力。
四是土肥管理。要集成推廣生態循環模式與耕作栽培技術,有效維持生態平衡和提高土壤肥力;要采用種植豆科綠肥、保護性耕作、輪作套種、土地休閑等措施進行土壤肥力恢複,包括秸稈回收、農牧結合、循環利用等方式來有效補充土壤有機質;並有效彌補因植物收獲而從土壤帶走的土壤養分;一方麵,依靠施用有機肥來提高土壤生物活性,維持營養平衡和土壤微生物群落體係,另一方麵也應避免過量施用有機肥而造成環境汙染,並盡可能使用有機生產單元產生的農牧廢棄物,避免使用不明來源的有機肥;可選擇溶解性小的天然礦物肥料作為肥源補充與調節,但不作為有機生產係統中主要營養的供應源。
五是病蟲防控。從優化農業生態係統與應用合理套種模式出發,因地製宜創立並構建各種綜合防控技術體係,力求營造有利於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阻控病蟲草害孳生與危害,優先采用農業措施,如選用抗性品種、種子處理、培養壯苗、清園等,還應盡量利用物理措施,如燈光誘殺害蟲、人工除草等。
六是多樣經營。目前中國有機農業的技術進步與經營模式創新處在不斷發展階段,我們還看到新的發展模式正在創立和成長,例如有機農業+鄉村電商、有機農業+品牌銷售、有機農業+休閑經濟等新業態的發展,正在助力與促進新時期中國有機農業不斷進步和持續發展。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於《海峽科學》2020年5月,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
相關鏈接:有機,水質,繁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