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證券網市場財經网首页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的临床分析

来源:时间:2025-04-21 08:41:15

類風濕關節炎在臨床上作為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类风临床可對周圍小關節造成累及,湿关可涉及多係統,节炎以關節功能降低、骨密骨代關節腫脹、度及關節疼痛等為臨床症狀。谢水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一般會合並骨量丟失,分析如果不及時充,类风临床骨量丟失嚴重會導致骨質疏鬆發生。湿关相關研究顯示,节炎與脊椎、骨密骨代髖部骨密度相比,度及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前臂骨密度呈現降低明顯的谢水情況。因此,分析檢測骨密度可對骨量丟失情況進行直接反映,类风临床可對骨質疏鬆造成發生骨折的風險性進行預測。然而因為骨密度無法對骨量丟失進行動態反映,因此,在臨床上骨吸收、骨形成常常檢測骨代謝指標以對以上情況進行動態反映。本次研究主要對骨代謝、骨密度檢測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指導價值進行進一步分析,分析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分析對象選取本院於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90例,以此作為實驗組,男女患者例數分別為25、65(例),年齡平均為(51.25±12.58)歲(35~65歲),病程平均為(10.25±2.48)年(0.5~28年);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90例,以此作為對照組,男女患者例數分別為27、63(例),平均年齡為(51.30±12.45)歲(36~66歲),統計學分析2組基本信息,對比數據差異性並不顯著(P>0.05),顯著提升本次研究可比性。實驗組患者均明確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與診斷標準相符;對骨代謝造成影響藥物、抗凝劑、雄激素、雌激素長期服用的患者、長期臥床患者、惡性腫瘤患者、甲狀旁腺和甲狀腺疾病患者、肝腎嚴重功能障礙患者排除本次研究外。而對照組均為健康人,鈣磷代謝正常、內分泌正常、肝腎功能正常。兩組患者均對本次研究了解,並在同意書上簽字。

1.2方法 

骨密度的檢測方法:對兩組患者BMC、BMD(前臂),即骨礦物質含量、前臂骨密度應用骨密度儀(雙能X線)進行檢測;相較於同性別峰值,將T-score得出,即與同性別青年相比,骨質量超聲(平均寬波段)減弱值的比值,表示方式為標準差(s),正常:T-score大於-1.0s;骨量減少:T-scor在-2.5s~-1.0s間;骨質疏鬆:T-score小於-2.5s。 

骨代謝水平的檢測方法:在2組患者空腹狀態下,對靜脈血進行采集,采集量為10ml,以每分鍾3000r
的速度進行5min離心處理,對血清進行分離,對β-CTX,即膠原降解產物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BGP,血清骨鈣素應用放射免疫測定法進行檢測;CT,即降鈣素,應用免疫比濁法進行檢測;P1NP,即1型前膠原氨基端延長肽,應用ELISA酶聯免疫法進行檢測;PTH,即甲狀旁腺素,采用放射免疫法進行檢測;25-羥基維生素D,應用免疫學檢測方法進行檢測;RF,即類風濕因子,應用速率散射濁法進行檢測。骨質疏鬆共分為4期,關節端發生骨質疏鬆或正常為Ⅰ期,骨質疏鬆除關節端,還呈現骨侵蝕或囊樣破壞(關節軟骨)為Ⅱ期;囊樣破壞(關節軟骨)明顯,關節呈現半脫位畸形的狀態為Ⅲ期;骨性強直或纖維性強直為Ⅳ期。

1.3評價指標

本次研究的評價指標為骨礦物質含量、骨密度、骨代謝各項指標(β-CTX、BGP、CT、P1NP、PTH、25-羥基維生素D)、類風濕因子(RF)。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對比數據處理分析均選擇版本為SPSS23.0的軟件包,驗證計量數據、計數數據分別以t和x2為方式,統計學意義判定以(P<0.05)為依據,表明對比數據差異性顯著。 

2結果

2.1對比兩組骨礦物質含量、骨密度

相對比於對照組,實驗組患者BMC、BMD降低明顯,對比差異性顯著(P<0.05),見表1。

2.2對比兩組骨代謝指標

相對比於對照組,實驗組BGP、CTX、P1NP提升明顯,25-羥基維生素D降低明顯,對比差異性顯著
(P<0.05),而2組PTH對比差異性並不明顯(P>0.05),見表2。

2.3X線骨質疏鬆分期情況 

經X線檢查,發現90例患者中骨質疏鬆Ⅰ、Ⅱ、Ⅲ、Ⅳ期的例數分別為24、36、18、12(例),伴隨分期越高CTX提升越明顯,BMC、BMD降低越明顯。

2.4對比兩組類風濕因子情況

實驗組類風濕因子為(25.87±1.05)IU/ml,而對照組類風濕因素為(2.45±0.23)IU/ml,可見於對照組相比,實驗組RF提升明顯,對比差異性明顯(t=206.7007,P<0.05)。

3討論

類風濕關節炎在患病過程中一般會合並骨量減少,嚴重者會導致骨質疏鬆發生。本次研究顯示,相對比健康人,類風濕關節炎的骨礦物質含量、骨密度均減少明顯,表明類風濕關節炎很可能發生骨質疏鬆,與以往很多臨床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檢測骨代謝各項指標,可對骨吸收、骨形成各項指標信息實施動態了解,對骨代謝變化可快速查明。本次研究顯示,相對比健康人,類風濕關節炎CTX提升明顯,表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與健康人相比,骨量丟失較為顯著,此研究結果與其他臨床研究所獲得結果基本相同,類風濕關節炎在發生骨破壞和骨質疏鬆之前會呈現骨吸收的情況。本次研究顯示,相對比於健康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BGP水平提升明顯,因此,表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呈現高骨轉換型。且從研究結果中分析,CTX越高,患者骨礦物質含量、骨密度減少越明顯,但是BPG與骨礦物質含量、骨密度並不存在相關性。

骨礦物質含量、骨密度可對患者骨質量進行反映,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骨礦物質含量、骨密度明顯降低,表明患者明顯骨量丟失,另外,CTX越高,患者骨礦物質含量、骨密度減少越明顯,可見,骨吸收指標越高表明骨量丟失越明顯。類風濕因子越高,骨密度越低,同時骨吸收越明顯,表明類風濕因子可反映骨破壞的風險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用X線可對關節破壞和骨質疏鬆進行分期,可對骨破壞進行判斷,伴隨分期的不斷進展,患者CTX提升越明顯,骨密度也呈現降低明顯的情況,以此可以看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通過檢測CTX,對骨破壞程度進行判斷。25-羥基維生素D在30.5ng/ml以下提示缺乏的跡象,P1NP可對骨質疏鬆進行判斷,一旦其水平高於標準值提示發生骨質疏鬆的風險,類風濕關節炎多數會呈現骨量丟失的情況,如果骨量丟失為進行性,臨床症狀不一定會有所表現,所以,對骨密度進行檢測意義重大。在臨床診斷中,醫生常常以骨密度指標為依據對骨破壞程度進行評估,及早實施治療,可對關節破壞進程進行預防。因為骨密度改變慢,不能對療效進行檢測,因此,雖然骨代謝指標無法判斷骨質疏鬆,然而且可對骨形成和骨吸收進行反映,且敏感性較高,結合骨密度檢測和對骨破壞程度進行科學評價,可在早期對骨質疏鬆進行預防,以便可以盡早治療,提升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骨代謝指標和骨密度進行檢測具有重要意義,可對骨破壞進行預測,其中類風濕因子的檢測可對骨破壞是否存在風險性進行判斷。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國藥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羥基維生素礦物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