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廣東懷集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肇慶懷集縣盛大開幕。蔬菜中國工程院院士、院士喻景浙江大學教授喻景權應邀參會致辭,权点並圍繞“以大食物觀為指引,三句话實現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進行授課,岭南解讀蔬菜產業發展的蔬菜亮點、痛點及要點。院士喻景
“懷集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权点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不斷優化種植結構,提升蔬菜品質,贏得了‘嶺南蔬菜之鄉’的美譽,是粵港澳大灣區肇慶(懷集)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全國重要的冬種蔬菜基地。”喻景權在致辭中表示,在實現“蔬菜自由”這件事上,懷集蔬菜達成了三個“最”:一是最有鄉味,懷集特產“六十日黃菜”已有百年的傳承曆史,嶺南鄉土風味盡在舌尖;二是最有港味,懷集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麵積最大縣,也是廣東省縣級供港蔬菜基地最多的縣;三是最有品味,“懷集味道”區域公用品牌獲中國首屆縣域品牌擂台賽銅獎、被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授予“2024年度最具影響力蔬菜區域公用品牌”榮譽稱號。
結合個人研究方向,喻景權認為創新蔬菜栽培模式、提升設施化水平是推動懷集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牽引力;大力提升病蟲害綠色防控水平,突出蔬菜生產機械化、智能化是實現懷集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圍繞蔬菜產業發展的實際問題開展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才能形成推動懷集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民以食為天。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係,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在主題授課中,喻景權指出,作為種植業中僅次於糧食的第二大產業,蔬菜產業的發展事關國民生活日常及鄉村振興的成色。
“我國蔬菜產業曆經緩慢發展期、改革調整期、迅猛發展期以及提質增效期,雖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當前仍麵臨一係列嚴峻挑戰。”喻景權認為,挑戰主要來源於災害性氣候頻發,致使蔬菜供應與價格波動頻繁;肥水資源利用率低下,引發諸多環境隱患;土壤健康維持困難,給持續生產帶來阻礙;消費者對蔬菜品質要求不斷攀升,現有技術卻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勞動生產效率不高,後繼從業人員短缺等問題突出。
針對這些產業痛點,喻景權院士從多個維度提出了實現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策略。在產業布局上,應順應社會變化趨勢,推動蔬菜產業 “南移西跨”,充分挖掘南方地區設施農業的發展潛力,提高產量水平。技術創新方麵,需構建現代化設施和省力化生產技術體係,通過應用新結構、新材料、新技術提升設施性能,同時強化機械化、智能化建設,借助新一代傳感器技術和信息技術推動產業升級。在品質把控環節,要從品種選育、肥水管理、環境調控等多方麵入手,改變傳統重產量輕品質的生產模式,鼓勵采用基因組學和精準育種技術,切實提升蔬菜的品質與口感。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應高度重視土壤地力提升,通過增加有機肥使用、推進蔬菜秸稈資源化利用、開發微生物菌劑等措施,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在生態健康和綠色發展層麵,構建綠色生產技術體係迫在眉睫,減少化肥使用,推廣生態循環與封閉式栽培模式,以實現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麵對土地資源短缺的現實困境,要積極拓展資源利用邊界,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延伸,大力發展新型設施農業,有效利用荒漠戈壁等非傳統耕地資源,保障蔬菜產業的穩定發展。
會上,喻景權院士和眾多專家學者還見證了“懷集 ‘12221’市場體係建設十大行動”的發布以及蔬菜電商擂台賽的啟動,同時,懷集蔬菜產銷聯盟的成立揭牌,“嶺南蔬菜之鄉”項目簽約為懷集蔬菜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目前,懷集菜心、懷集“六十日黃菜”等申報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芥藍、西蘭花、甘藍等143個蔬菜新品種蓬勃生長,全縣蔬菜種植麵積已達26.82萬畝,同比增加3.6%,產量超過70萬噸。懷集縣還積極推進蔬菜產業的文旅融合發展,打造集稻蔬種植、科普研學、采摘觀光等農文旅融合一體化發展的“嶺南蔬菜之鄉”產業示範帶。
撰文:王富迪
攝影:吳秒衡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