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林:嵌瓷技藝世代傳承,彩畫名匠堅守潮汕文化,匠坚時長共1分46秒)
祠堂屋頂上、守潮汕文門窗棟楹間、黄瑞画名化屏風掛畫上……在潮汕的林嵌古建築和傳統民居中,嵌瓷彩畫的身影無所不在。畫匠們竭盡渾身解數,艺世將各種寓意美好的代传事物融入建築裏麵。
“但凡是匠坚曆史故事、戲劇人物,守潮汕文甚至是黄瑞画名化花鳥魚蟲,都可以成為嵌瓷彩畫的內容。”揭陽市庸叟公祠設計師、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彩畫代表性傳承人黃瑞林告訴記者,工匠們通過諧音、狀物等方式,將這些獨具潮汕風情的地域元素,變成吉祥、祝福的畫麵,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充滿潮汕傳統風情的嵌瓷造型。
位於揭陽市籃兜村的庸叟公祠,經過黃瑞林、黃澤平父子兩年時間的修繕重建之後,正在變得煥然一新。尤其是房頂上的氣勢恢宏的整體嵌瓷作品——《百鳥朝凰》,讓這座潮汕祠堂在嶄新中保存著濃濃的潮汕傳統味道。
“這個祠堂的建築形製,是潮汕民居規格最高的百鳥朝凰格局!”當地人如此評價。庸叟公祠建築風格獨特,體現了傳統嶺南建築的精致與典雅。祠堂內的雕刻和裝飾都充滿了藝術感,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深厚的美學造詣。同時,這裏還保存了許多曆史文物和家族譜牒,是研究地方曆史和家族變遷的珍貴資料。
屋頂上的“百鳥朝鳳”造型為庸叟公祠增添藝術感。
嵌瓷彩畫與潮汕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從老眠床、桌椅到龍舟、民居祠堂,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圖必有意,意必吉祥”,黃瑞林指著各種入畫題材表示,“討意頭”是潮汕彩畫最大的特點之一。
“像鶴、鹿、壽桃等意象,因潮汕話發音與福祿壽相近,深受大家歡迎,還有桔、雞、花等,都有吉祥、花開富貴等寓意。黃瑞林笑言,隻要是適合入畫的形象,喜歡講意頭的潮汕人都會想方設法將它們與吉祥的諧音聯係起來。
揭陽市庸叟公祠設計師、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彩畫代表性傳承人黃瑞林
在嵌瓷和彩畫世家中成長的黃瑞林,從小受到藝術的熏陶,酷愛美術。參軍複員後,他繼續跟隨父親從事民間彩畫、嵌瓷等傳統建築裝飾,參加了眾多地區的傳統建築修建工作,成為一位集彩畫、泥塑、灰塑、嵌瓷等精湛技藝於一身的民間藝術家。
2013年,揭陽彩畫被列入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黃瑞林獲“中國營造彩畫技術名師”稱號,2014年獲“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彩畫)代表性傳承人”稱號,2016年獲“廣東省傳統建築名匠”稱號,2024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鄉村工匠名師”。
潮汕彩畫分支眾多,從傳統土木結構、木工、嵌瓷、灰塑、鐵筆金漆畫等都需要熟練掌握。圖為黃瑞林金漆畫作品《甘露寺》。
嵌瓷彩畫對工匠的要求特別高,要懂美術、懂建築、懂雕塑、懂畫畫、懂木工、懂泥匠……正因為此,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愛學,“因為難、辛苦,更重要的是賺不到錢。”
黃瑞林坦言,隨著市場上對嵌瓷彩畫的需求減少了,加之嵌瓷彩畫隻能進行手工創作、無法批量生產,加上工藝流程繁複,並受季節限製,因此施工周期較長,製作成本較高。很多嵌瓷師傅接不到活,隻能去做一些普通的建築工程。
讓人欣慰的是,目前兒子黃澤平繼承了這一傳統技藝。而今,黃瑞林父子正在積極探索,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讓彩畫煥發出時代活力,走進普通民眾的生活,讓這項傳統技藝血脈相繼、薪火相傳。
“我希望能為家鄉留下的是一種傳承,而不僅僅是一座樓房。”黃瑞林如是說。
策劃:高永彬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黃旭君
設計:曾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