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成立仅四年估值超40亿美元,卡戴珊的「Skims」将迎来IPO

来源:时间:2025-04-22 06:21:20

​作者 I 楊文靜

報道 I 投資界-天天IPO

卡戴珊正在迎來人生第一個IPO。成立超亿

不久前,仅年美國網紅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的估值內衣品牌Skims宣布完成新一輪2.7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40億美元。美元值得一提的卡戴是,這是成立超亿Pre-IPO輪融資,Skims可能將在未來6至12個月內進行IPO。仅年

卡戴珊堪稱全球流量女王,估值因性格豪爽言辭大膽也被粉絲稱為“金姐”。美元25歲時,卡戴她拍了人生中第一部電影,成立超亿兩年後憑借經紀人母親一手推出的仅年真人秀《與卡戴珊姐妹同行》爆紅。坐擁3.6億粉絲且極具爭議的估值卡戴珊很愛創業,這兩年還與凱雷前合夥人成立自己的美元風投機構SKKY Partners。

2019年,卡戴卡戴珊與合夥人Jens Grede和Emma Grede共同創立的這個塑形內衣品牌Skims。短短四年,一件緊身內衣撐起40億美元估值,折合人民近300億元,這屬實有點看呆了國內一級市場的投資人。

她幹出一個內衣獨角獸

準備IPO了

成立Skims之前,卡戴珊已經是小有名氣的真人秀明星。

這次創業始於她的一個經曆。當時在嚐試過不少塑形衣之後,卡戴珊始終沒有找到真正合適自己的衣服,她敏銳地意識到,這可能是市場中的一個空白區域。於是,2019年,一款名為“Kimono Intimates(和服密友)”的塑身內衣品牌誕生。

在以往,塑身衣更像是一種被束縛、不能議論的服裝穿著,而新品牌打破了此前的標準。卡戴珊的品牌強調對不同身材的包容性,順應當下最被重視的多元化需求推出了多達12種膚色和XXS至4XL的碼數範圍,這一理念迅速獲得了很多女性的認可。

由於卡戴珊在全球的知名度,這款內衣品牌迅速走紅,還一度因原名“Kimono”與日本和服相同,引來日本消費者和日本古都京都市長的抗議。最終,卡戴珊選擇以“Skims”替換。

Skims是卡戴珊從真人秀明星轉向商業領域的關鍵一步。據悉,Skims在成立當年就拿下了Imaginary Ventures的500萬美元融資,不過這一輪融資並未得到過官方承諾。

此後,Skims一路融資不斷,估值節節攀升。2021年4月,Skims獲得新一輪1.54億美元融資,投資方為紐約風投公司Thrive Capital、Imaginary Ventures和Alliance Consumer Growth組成。這一輪融資中,Skims的估值飆升至16億美元,甚至超過LVMH投資的Rihanna個人內衣品牌Savage x Fenty,短短兩年就成為了新晉獨角獸。

拿到融資後,Skims開始加速全球擴張。這一年的11月,卡戴珊在社交平台上宣布,Skims將正式進軍到中國市場,這是其龐大商業帝國中首個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的品牌。在視頻中卡戴珊還透露,中國隻是Skims全球化的第一站,未來會繼續在亞洲其他市場進行擴張。

2022年1月,Skims在對衝基金Lone Pine Capital的領投下融資2.4億美元,其他投資者還包括D1 Capital Partners、Thrive Capital、Imaginary Ventures和Alliance Consumer Growth。彼時,Skims的估值以高於華爾街預期的速度飆升至32億美元。

直到今年7月,Skims再次完成Pre-IPO輪融資2.7億美元,公司估值達到了40億美元。如此巨額估值,屬實驚呆了一級市場。

Skims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指出,本輪融資由Wellington Management Group領投,Greenoaks Capital Partners 等參投。公司計劃利用這筆資金推出運動服和男裝係列,並向實體店擴張。

合夥人Jens Grede接受采訪時透露,公司目前已實現盈利,2023年的銷售額有望從2022年的5億美元增至7.5億美元。此外還披露了一組數據:公司約15%的線上客戶來自美國以外,近70%的客戶是千禧一代和Z世代,在過去一年中,有1100萬人加入了購買品牌暢銷單品的等待名單。

“此次是為了在未來6至12個月內可能進行的IPO之前,重新評定公司估值。”Skims一係列動作也似乎印證著這一猜測——從投資方來看,Wellington Management Group也以在公司上市前對其進行投資而聞名;與此同時,Skims還任命Moncler前高管Robert Norton為首席商務官。

顯然,卡戴珊的第一個IPO已經在路上了。

地表最強網紅

身價百億,最近還做起VC

如果經常關注國外娛樂圈,你一定聽過卡戴珊和她的家族。她在社交媒體上的粉絲已經高達3.6億,從去年試穿瑪麗蓮夢露的禮服,到最近“逼弟弟生兒子”等爭議行為,這位“流量女王”從不缺少話題。

(圖片來源:卡戴珊小紅書官方號)

1980年,卡戴珊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父親是“辛普森案”中的已故律師羅伯特·卡戴珊,母親則是好萊塢電視製作人克麗絲·金納。卡戴珊是家裏的第二個女兒,從小就帶著名人圈的光環。在高中上期間,她開始在父親的音樂公司工作,早早接觸到了娛樂事業。

直到25歲,卡戴珊迎來人生中第一部電影,從此開始涉足影視圈。2007年,母親出品了真人秀《與卡戴珊姐妹同行》,把自己的五個女兒推成全美明星,卡戴珊也是其中之一。

真人秀上演著一幕幕讓人瞠目結舌的戲碼,為卡戴珊一家帶來了巨大流量。伴隨著各種曝光和爭議,卡戴珊逐漸走到大眾麵前。

隨之而來的還有她的商業版圖。除了內衣品牌Skims,卡戴珊也在影視、時尚、消費、風投等各個領域做得風生水起。2012年,卡戴珊與兩姐妹創立了時裝品牌Kardashian Kollection,並在此後推出一站式女裝店“Dash”。

兩年後,她開發了自己的手機遊戲《金·卡戴珊:好萊塢》,在遊戲中推出屬於自己的emoji表情,剛發布時表情包最高下載量一度到達每秒9000次,相當於1分鍾就為卡戴珊帶來了100萬美元的收入。

這位流量女王最大限度地運用了自身熱度。2017年,卡戴珊創辦了化妝品公司KKW Beauty,第一款修容產品一經推出就在次日售空;同年,卡戴珊再次推出香水KKW Fragrance係列,同樣秒空。三年後,卡戴珊將該KKW Beauty公司20%的股份出售給美容集團“COTY”,套現2億美元。

2022年,卡戴珊還做起VC,與凱雷集團的前合夥人傑·薩蒙斯(Jay Sammons)共同創立了一家創投機構——SKKY Partners,瞄準消費品、酒店、奢侈品、數字商務和媒體等領域的初創公司。

如今,SKKY已經逐步走上了正軌,擁有近十幾名員工,預計到今年年底將超過15人。最新消息,Burberry前 CEO Angela Ahrendts 剛加盟了卡戴珊的基金,擔任高級運營顧問。更早之前,Angela Ahrendts 曾擔任蘋果公司高級副總裁。

事實上,憑借自己在網絡上的影響力,卡戴珊這個名字就已經足夠吸金。此前在Hopper HQ公布的“Instagram財富榜”上,金·卡戴珊一篇帖子的商業價值就高達72萬美元,年入過億。2022年,卡戴珊還以18億美元(約125億元人民幣)財富位列《2022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

卡戴珊的人生就像一場荒誕獵奇的電影,每時每刻都在吸引觀眾。憑借流量與商業天賦,卡戴珊塑造了一場場商業奇觀,她被看客們審視、評判、甚至辱罵,卻又享受著這些爭議帶來的巨大利益。

明星身後,一個個IPO趕來

與卡戴珊一樣,國內外已經有一批明星相繼出現在IPO敲鍾現場。

其中,美國歌壇天後蕾哈娜(Robyn Rihanna Fenty)也要去敲鍾了。2005年,年僅17歲的蕾哈娜憑借熱門單曲《Pon de Replay》一炮而紅。十年後,蕾哈娜開始注冊商標進軍商界,先後締造了彩妝品牌Fenty Beauty,護膚品牌Fenty Skin,內衣品牌Savage X Fenty等。

2022年3月,蕾哈娜正與包括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在內的銀行商談,為其創立的內衣品牌Savage X Fenty尋求IPO。屆時,該品牌估值將達到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近190億元。

還有今年3月赴美IPO敲鍾的女星黃婉佩。2002年,來自新加坡的黃婉佩與姐姐放棄學業,以雙人組合2R進入香港娛樂圈,直到2011年,身纏緋聞的黃婉佩決定全麵退出香港娛樂圈,正式轉行出任金融市場策劃。此後,黃婉佩的事業一路突飛猛進,2016年,黃婉佩回到新加坡創立了房地產線上交易平台OhMyHome,如今成為2023年第一家在納斯達克IPO的新加坡公司。

這裏不得不提今年1月登陸港交所的”藝人經紀第一股”——樂華娛樂。樂華娛樂的背後不僅有知名娛樂圈教母杜華、歸國的Super Junior成員韓庚,還有頂流藝人王一博,僅一個人就占據公司80%的收入增長。

今年1月,樂華娛樂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當天市值接近50億港元。而在招股書中,王一博的名字出現了18次。

還有曾被稱為“周傑倫概念股”的巨星傳奇,經曆一波三折後也在今年7月登上了港交所。

巨星傳奇是一家高度綁定歌手周傑倫的公司,核心管理層中不僅有周傑倫的母親葉惠美,還有首席文化官方文山,以及周傑倫的經紀人楊峻榮、“魔傑電競”前CEO馬心婷。公司的主要產品包括魔胴防彈咖啡及護膚品,幾乎完全依賴周傑倫的明星效應。

不難看出,這些明星背後的企業基本聚焦在娛樂與消費賽道,這與明星們的粉絲效應天然契合,源源不斷的流量為公司爭取到更多曝光度,也帶來了直接效益。一個個貼著“明星”標簽的IPO,正成為闖入資本圈的黑馬。

然而,離開粉絲的捧場,企業長期盈利能力才是更硬核的評價標準。他們身後的IPO,正在接受來自市場的檢驗。

热点文章
精彩图文